你的位置:彩票在线购买 > 彩票在线购买 > 周总理担心苏联使用核武器,毛主席反问总理:你读过明史吗?
周总理担心苏联使用核武器,毛主席反问总理:你读过明史吗?
发布日期:2024-11-04 03:38    点击次数:89
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

新中国刚成立时,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我国地位并且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成立之初,苏联更是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我国现代很多大型国企都还有苏联援助项目的影子。

中国投桃报李,几十万志愿军在朝鲜浴血奋战。

但就是这么铁的两个国家,在几年之后关系迅速恶化,这到底是为什么?面对苏联人的核武器轰炸威胁,伟大的毛主席又是怎么巧妙化解的?

苏联威胁使用核武器

斯大林去世前,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好。两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建立后就宣布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全面的支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而斯大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也对中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技术援助,新中国的第一辆卡车、飞机、坦克都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完成的,可以说两国的关系非常深厚。

但这一切在斯大林去世后改变了,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全面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贡献。

而中国共产党认为人是有两面性的,虽然斯大林有错误,但不能抹杀他的功绩。这是矛盾爆发的开始。

同时,在中印两国爆发的冲突中,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全面支持印度,把爆发冲突的责任都归属在中国一方面,认为中国不应该发起自卫反击。

中苏关系在这种背景下裂痕越来越大。

苏联敦促中国关注香港和澳门问题,而在与印度的领土矛盾上顺从印度。

中国在此背景下要求苏联即便不归还领土也要承认清朝和沙皇签订的条约是不平等的。苏联于是强调中国的新疆、西藏等领土也不是天然所有。

随后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问题更是导致矛盾全面爆发。

当时苏联希望利用中国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以和美国、日本在太平洋的势力抗衡。而中国人对领主权非常敏感,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

在整个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国和苏联的矛盾不断增加。而苏联更有一种“父亲”的心态,对所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指手画脚,这是中国共产党无法接受的。

在赫鲁晓夫下台以后,中国希望改善同苏联的关系。谁知道掌握大权的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更加过分,提出了所谓“有限主权论”。

这一时期,苏联不仅在中苏边境增兵,并且与蒙古建立了军事同盟。苏联在蒙古的南面与中国接壤的地方派驻大量的军队。

巅峰时双方为了应对对方可能发起的攻击,都在边境派驻了近百万部队,这进一步造成了局势的紧张。

随后爆发的珍宝岛战役和塔斯提事件,进一步提升了两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

苏联人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苏联政治局很害怕中国人会大规模进入苏联领土。几百万中国人进入对他们来说完全是噩梦一般的事情。

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苏联在武器上占据优势,但是面对几百万人的进攻并不容易。

在此背景下,当时苏联的国防部长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元帅提出要在中国边境大量的使用核武器。这样会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尘埃,不仅会杀死千百万中国人,而且会造成长久的隔离带。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美国政府在得知苏联正在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消息以后,无论是出于何种心态,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国告知了这一情况。

面对苏联的核威胁,周总理非常紧张。一方面中国虽然已经成功研发了原子弹,但是我们自己清楚在核武器数量和投送能力上与苏联都不能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辛辛苦苦的建立的新中国如果再被苏联摧毁,再想建立起来,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而毛主席面对焦虑的周总理,显得成竹在胸。熟读史书的毛主席提醒他现实中遇到的很多事情,在历史上都有类似的办法帮助解决,建议他多看一看《明史》。

事实上,毛主席一辈子都非常喜欢看书。尤其是说对于明朝的史书,毛主席多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毛主席结合与苏联交恶的这些问题,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六字方针。这其实就是根据明朝朱元璋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的措施,结合现实需要改进而来的。

在毛主席的这个方针指引下,我们在国内调整了工作重心,加强了战略方向的国防建设。修筑了很多平战结合的建筑,大大增强了整体的防御能力。

同时因为强调不称霸,缓和了与美国的关系。美国在多和场合主动表示如果苏联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不会袖手旁观。

苏联高层在各方压力下最终没有采纳用核武器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意见。

一方面,苏联高层认为如果大量使用核武器进攻中国,必然意味着世界大战,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如果用有限的外科手术式的核武器攻击来恐吓我们并摧毁我们的核设施也非常冒险。因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地方大、人口多,几颗核炸弹难以解决问题。

而中国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一旦遭到进攻肯定会不屈不挠的打下去。如果苏联陷入了与中国的战争,那么后果最好的情况下也是和美国在越南的遭遇相似。

一场核危机就这样被毛主席借助古人的智慧化解掉。

结语

毛主席已经去世几十年,但他的思想在现在看来仍然非常有用。无论是国内的建设,还是在国际上斗争,他都有非同一般的智慧,让我们不得不佩服。

参考资料:

[1]党建网《往事越千年有多少风流人物——毛泽东读史、荐史和用史》,2013-12-26

[2]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1989年,第262页

[3]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相关资讯